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保养维护是确保实验数据准确性、延长设备使用寿命、保障实验安全的关键环节。不同仪器的维护要点有所差异,但总体遵循“预防为主、定期维护、规范操作”的原则。以下是实验室常见仪器的分类保养维护指南:
一、通用保养原则
1. 操作规范
使用前阅读说明书,熟悉仪器性能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。
避免超量程使用(如天平称量超过蕞大量程、离心机转速超过额定值)。
实验结束后按规程关闭仪器(如先关软件再断电、待冷却后停机)。
2. 环境管理
温湿度控制:精密仪器(如光谱仪、天平)需放置在恒温恒湿环境(温度20-25℃,湿度40-60%)。
防尘防震:光学仪器(如显微镜、分光光度计)需覆盖防尘罩,避免振动源(如离心机)近距离放置。
防腐蚀:化学实验室仪器需远离挥发性试剂(如盐酸、氨水),避免金属部件腐蚀。
3. 定期校准
计量类仪器(如pH计、移液器)需定期校准(建议每6-12个月),并记录校准数据。
温度控制设备(如恒温箱、水浴锅)需用标准温度计验证实际温度与显示值偏差(≤±0.5℃为合格)。
二、分类仪器保养维护要点
1. 电子类仪器(如天平、pH计、电导率仪)
· 清洁保养:
使用柔软布擦拭外壳,避免使用有机溶剂(如酒精可能腐蚀塑料部件)。
传感器(如pH电极)需用去离子水冲洗后浸泡在保护液中(如3mol/L KCl溶液)。
· 防静电与防潮:
电子天平需接地线,避免静电干扰;长期不用时取出干燥剂防潮。
· 电池维护:
便携式仪器(如手持式pH计)需定期更换电池,避免漏液腐蚀电路。
2. 光学类仪器(如显微镜、分光光度计、光谱仪)
· 镜头保护:
使用专用擦镜纸清洁物镜/目镜,避免划伤;存放时调至蕞低倍率以减少镜头压力。
紫外光源(如氘灯)寿命有限(通常2000小时),需记录使用时间并及时更换。
· 光路校准:
分光光度计需定期用标准溶液(如重铬酸钾)验证波长准确性。
· 防霉处理:
潮湿地区可在仪器内部放置防霉片,或定期用干燥空气吹扫光路系统。
3. 机械类仪器(如离心机、搅拌器、移液器)
· 转动部件润滑:
离心机转轴每半年加注耐高温润滑脂(如二硫化钼润滑脂)。
搅拌器电机需定期检查碳刷磨损情况(通常每2年更换一次)。
· 平衡校准:
离心机使用前需对称放置样品,避免振动导致轴承损坏。
· 移液器清洁:
定期拆卸活塞组件,用去离子水冲洗后涂抹硅脂润滑,避免漏液或卡顿。
4. 高温/高压设备(如马弗炉、高压反应釜)
· 耐热材料检查:
马弗炉加热元件(如硅碳棒)需定期检查电阻值,偏差超过10%时更换。
反应釜内衬(如聚四氟乙烯)需检查是否有裂纹或变形,避免高压泄漏。
· 安全阀测试:
高压设备的安全阀需每年由专业机构检测,确保启跳压力符合标准。
· 冷却系统维护:
高温设备停机后需自然冷却至室温再关闭循环水,避免热应力导致炉体开裂。
5. 气体控制设备(如气相色谱仪、气体发生器)
· 气路密封性检查:
每月用肥皂水检测连接处是否漏气,重点检查减压阀、色谱柱接头。
· 过滤器更换:
气体发生器(如氢气发生器)的分子筛需每2年更换,避免水分或杂质进入色谱仪。
· 载气纯度:
气相色谱仪需使用高纯度载气(如99.999%氦气),杂质会导致色谱柱寿命缩短。
三、特殊场景维护要点
1. 长期闲置仪器
· 每月通电运行1次(如离心机空转、光谱仪自检),避免电子元件受潮或机械部件卡死。
· 电池类仪器需充满电后存放,并每3个月补充充电。
2. 生物安全实验室仪器
· 生物安全柜需定期更换高效过滤器(通常每3年),并用烟雾发生器检测气流方向。
· 离心机转子需高压灭菌后存放,避免残留样本滋生细菌。
3. 洁净室仪器
· 粒子计数器需用超纯水清洗进气口滤膜,避免灰尘堵塞。
· 光学平台需用无尘布擦拭,避免振动导致光路偏移。
四、维护记录与档案管理
1. 建立维护台账
· 记录仪器名称、型号、序列号、购置日期、维护周期、更换部件等信息。
2. 故障处理流程
· 发现故障后立即停用,张贴“待维修”标识,并联系专业工程师。
· 严禁非授权人员拆卸精密仪器(如光谱仪光栅、质谱仪离子源)。
五、常见误区与解决方案
· 误区1:用普通纸巾擦拭光学镜头。
后果:划伤镜片,导致成像模糊。
解决方案:使用专用擦镜纸或镜头清洁液。
· 误区2:离心机未平衡直接启动。
后果:转子偏心导致轴承损坏,甚至引发爆炸。
解决方案:使用前对称放置样品,并手动旋转转子检查平衡。
· 误区3:移液器长期不润滑。
后果:活塞卡顿,导致量取体积不准确。
解决方案:每3个月拆卸活塞涂抹硅脂,并校准量程。
通过系统化维护,实验室仪器故障率可降低60%以上,使用寿命延长3-5年。建议结合仪器厂商提供的维护手册制定个性化方案,并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操作培训,形成“人-机-环境”协同维护体系。
喷管实验台 制冷制热实验台 换热器综合